—序
母亲在一个潮汕家庭里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从古至今保留着特有传统,女人需要全心打理家庭,而现代的潮汕女性更是内外兼顾。她们认为,幸福就是坐在一起吃饭。她们擅长来往于厨房餐桌间,总是最后一个坐下吃饭,最先起身收拾。她们是天生指挥家,从每一道菜出发,指导着一家人去 热爱生活 ,去 学会爱人 ,去 给予归属感 。我们希望透过不同的食物料理折射出潮汕妈妈对家庭的爱,根植在餐桌上的快乐时光,属于她们的人生与食物的关系。
We Spirit
ISSUE 3
吃完妈妈做的这个粿,再出发
/图自网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一词写出元宵节盛况,过完正月十五,年才算是真正地过完。要说元宵节的重头戏,非灯莫属,因历代这一节日都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中国人喜欢用红色增添节日气氛,潮汕地区更是有许多红红火火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潮汕手制元宵节灯笼 /图自网络
潮汕的祭祀文化浓厚,由于每个节日祭拜的老爷(潮汕的神)不同,用作祭品的粿也不尽相同,这也是潮汕粿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潮州人重视米、珍惜米。除了作主食,还用米做出各式各样食品。其中最出名是「粿」。粿最原始是用来祭拜祖先神明,拜完了才作为吉祥物分食,是一种人神共享的食品。
· 逢节必有粿,时节吃时粿 ·
小时候开始吃粿,看妈妈做粿,到长大后自己做粿,拜老爷,从古至今,潮汕人依然用食物和时节的古老方法,来构建属于他们的家乡年历,体会时光流转之美。对于潮汕人来说,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粿,最好吃的是妈妈做的粿,粿也就成了潮汕人无法割舍的食物。
· 跨越千公里,为爱远嫁到潮汕 ·
粿有时候就是想念家乡的味道,从安徽远嫁到潮汕的缘故,张妈妈因此明白了祭拜的意义,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潮汕话,还跟老家人请教如何制作元宵节祭拜时的必备粿——潮汕油粿。
/
油
粿
/
这种元宵节祭拜必备的传统潮汕粿子,新鲜的海鲜馅料和油炸的酥香叫人放不下筷子。
看似普通的油粿制作起来十分费工夫,张妈妈从切料开始一直到粿子出锅,已日落完毕。
揉
将煮熟的一小块糯米团子,再以糯米粉加上蒸熟的地瓜蓉,细腻的粉粉与蓉末慢慢揉入团子,团子在张妈妈有力有节奏的手劲下,慢慢长大,时间也在滴滴流逝。
捏
取下一小块揉好的团子,需要手指灵活地转动,捏成一个厚薄均匀的碗状。
包
这时便可将炒好的料包进碗里,包菜,虾仁,鱿鱼,青蒜,肉丝,再叠一层包菜,这样的顺序能让馅料乖乖的,不会把糯米皮戳破,生活道理在不起眼的细节里透漏着。女儿还是贪心地偷偷多加几个虾仁,把一个粿子填充的肥肥圆圆,倒是可爱。
炸
丢到金黄色的油锅里去炸,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步骤。用筷子不停翻面,避免炸焦,待整个粿子颜色变成均匀的金黄即可夹起滤油。
高温和糯米皮迅速地结合成香脆的保护屏障把馅料们滋滋往外溢的鲜美汁液牢牢地封存起来。
外脆里糯黄澄澄油亮亮,女儿和儿媳妇跑到灶台边,忍不住伸手去抓刚出锅的粿子,烫得疼就换手扔来扔去,心急火燎的塞到嘴里,就怕晚了一秒,两人相觑而笑。要是迫不及待地张口就咬,得到的第一个教训自然是烫到了嘴,但同时从这金色脆皮后面一蹿而出的精华汁水也告诉你,油粿的迷人之处就是朴素简单,家乡美味直达心里。
· 对 的 菜 对 的 酒 ·
油粿里包裹着的虾仁,鱿鱼鲜美,菜肉浓郁,糯米皮油香,要想让它的丰饶香气变得更加层次分明,搭配一款拥有丰富果味,淡淡的矿物质气息压抑住海鲜的腥,与自然甜味相辉映,海洋桃红葡萄酒正合适,轻巧的微酸化解了油炸的腻。全新的搭配让油粿换了活泼的新面貌,深得张妈妈喜欢,闲时便会喝上两杯。
海 洋 Marine
从法国南部海面吹来咸咸的风
红果子的香味,入口干净而清新
一丝咸味、矿物味注定它与海鲜会是最佳拍档
· 说 起 年 轻 时 ·
“那时候没有想太多,既然爱上了就决定跟着来了,尽管心里会害怕,但还是相信身边的这个人。” 制作油粿所有的工序张妈妈都了如指掌,熟练到不行,因为为爱远嫁已经三十年,只身一人告别家乡到潮汕。做媳妇不容易,做潮汕媳妇更是需要能耐,从对风俗到饮食,样样都是功课。尤其祭祀节日所需的供品和粿,即便很难,她都面面俱到。言语里总是充满乐观的她,对工笔画也着迷,闲时画几笔乐得其中。
张妈妈的正在完成的作品
| 给 十 年 后 的 我 |
每一顿饭背后,都有一个坚持把家人聚在一起的厨子。每一个粿里都包着潮汕妈妈对家庭的爱与祝福。新年伊始是一年旅程的起点,每一年的周而复始都是收获。
元宵回家,吃一个妈妈做的油粿,再出发。
作者:Chenoa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