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用户 / / 注册
K11?K11 !

黄浦江上的晚风吹起来了,蓝得透亮的天空渐渐变深,临到黄昏,神仙也会觉得这样一个夏日完美的有些倦怠了,免不了往下界张望一番。这么一望,那些骄傲的连眼皮都不抬的高楼里好像就只有K11看起来清新又可喜。

 

K11有61层楼,是不是上海第六高楼不知道,但肯定是淮海路上第一高楼。可喜的是它既没有在楼顶用激光射灯划破天际惊扰天界,也没有周身披挂彩灯像一棵圣诞树,更没有在楼顶用黯淡的艳红令人提不起劲来亲近它。它61层高的楼顶用的标志别具一格,事实上这个名字以及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购物中心也别具一格,至今用购物中心称呼K11的人们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然而我们又能叫它什么呢?K11艺术空间?

 

晚风拂拂吹动,楼顶的灯亮了。 一颗一颗巨大圆球状的LED灯发出橙黄色的光芒,连缀成K11。圆球状的造型有几分笨拙的可爱,橙黄色的光芒柔和又璀璨。整栋楼的线条干净、俐落、简洁。写字楼正面立墙上拓了好大一片做了绿植,枝叶掩映中是K11的标志。这个大城里,但凡有一点绿色都是可喜的。

 

购物中心入口地面上有一个起伏的玻璃屋顶,进去后直接通向地下三层空间。左右裙楼延伸出来像一个大大的怀抱。这里所有的立面都是秀场,有活动的时候,左右立墙上都会有各种绿植、海报、LED装饰。目前玻璃屋顶后面有个绿色的大型装置,那其实是王恩来的装置作品《浪潮》。

 

玻璃屋顶下面就是一个休息区,可以发发呆,玩玩手机还可以打瞌睡。

去年11月到今年2月K11举行达利展的时候,入口门外直接复制了达利的后花园,就在车流涌动的淮海路路边,巨大的蟒蛇蜿蜒着围绕水道,水道旁是成双的天鹅,大小喷泉间隔其中,嘴唇沙发向过往行人微笑。这个复制的花园在室外,是达利展的一部分但是不需要买门票也可以观看。

 

在梧桐树叶都落光了的11月看到流动的清泉、红色的小人、天鹅蛋、大蟒蛇、入口处的长脚大象、玻璃屋顶上爬满的蚂蚁简直太惊喜了。小孩儿们都乐坏了,奔跑着把这里当成了游乐园,事实上也确实很魔幻。

那次的展览在K11地下三层举办,展品异常丰富,看到脚软终于勉强全部看完。K11不仅获得授权复制了达利的后花园,还复制了达利的工作室以及达利的房间。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达利的画,荒凉中渗透着简洁、精确和趣味性。还有一段7分钟与迪斯尼合作的动画,以达利雕塑和画作中的人物和形象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相当有趣。另外还有达利为当时很多杂志所做的插图。其中有达利15岁时为同学们办的一份文学刊物做的插图,那应该是他插图生涯的第一幅吧。看这部分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达利跟美国当时许多杂志都有合作,很难想像一位当时就已经那么出名的艺术家会为杂志,而且是各种内容各个行业的杂志做插图,其中有科幻杂志,时尚杂志、军事后勤杂志甚至还有纺织协会杂志。这些杂志原版放在玻璃箱内,字体很小,插图笔触精细,看起来有些吃力,但是非常有意思。这些杂志当时真的请得起达利吗?

 

在那次的展览入口,有整整一面墙列明并阐述了达利画作中各种形象的寓意,例如蚂蚁、面包、麦子、融化的钟等等。这些寓意绝大部分是达利在各种场合自己阐述过的。3000平米的空间拿来做一个大展,虽然灯光和音效不够好,灯摆放的位置以及光照的色彩和强度都需要改进,播放声音的时候四面墙都会有回音而目标音源又不够清晰不突出,虽然如此,然而K11难道是一个艺术空间吗?或者说艺术只是K11这个商业地产的一个盈利部门。很难从外界估计达利展K11盈利了没有或者盈利有多少。在达利展之前K11举办过莫奈展,当时在淮海路上复制了莫奈的花园,展览轰动上海,吸引了30万人买票入场。如果忘掉K11楼上三层的购物空间,我们会如何评价K11 B3这个艺术空间呢?

 

事实上K11并不是只有B3才有艺术品可看。平常的日子里,K11购物中心里随处也摆放有各种装置作品、画作和摄影作品,艺术家的介绍尤其在显眼的位置。每隔几个月K11就会有新的艺术作品展出。

 

目前在展出In Art We Live,刘建华装置作品《迹象》

以及肖全摄影展《我们这一代》。

 

地上那个像融化的太妃糖又像枕头一样的东西是给顾客坐下休息的,表面有陶瓷般质地,很坚硬,我不知道实际是什么材质的。

 于是这里有了一个问题,艺术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它对所有人都一样重要吗?我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艺术扩大了人的维度,提高了人的感受性,使得人即使是在受苦也不是蒙昧的在受苦。这并不是说人就该受苦或者艺术就该在苦难中才有所成,不是的。而是说人生多磨难,艺术安慰那受磨难的灵魂,平静那不安的心灵,使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无数其他生灵之间有沟通和了解的可能。更多时候,艺术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棵极大而无用之树。艺术极大的内在的意义并不需要用在现实和现世具有任何实际功能来佐证或得到增强。它是人类在漫长黑夜燃起的火星。

 

K11隶属香港新世界集团。K11到底是在挂艺术的羊头卖商业的狗肉,还是抱持理想主义情怀为商业灌注艺术精神?这重要吗?难道重要的不是、国内那些财大气粗海外投资随便就十几亿美金欧元的商业地产集团能够做出几个真正赏心悦目,使得人行走其中可以停下来看看周围,把人当成是人而非行走的钱包的购物中心吗?那些纠结于K11购物中心布局不够合理,空间过于开阔疏落,没有尽量让顾客绕最远的路看最多商品的人们,难道不觉得这正是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不爱逛老牌百货公司的原因吗?

 

K11的有趣在于它不纯粹,它售卖的是昂贵商品,商业气息浓但不咄咄逼人,甚至商品的陈列具有一种幽默和美感。然而它也并非纯粹的艺术空间,艺术品散落融入商品之中,如果不是特别去阅读K11的活动说明,很多人大概会把这些艺术品当作某种商品陈列。其实工作日很多人来K11解决午饭,地下一层二层都有西式开放式餐厅,地上四层五层是一些老牌的中餐馆。周末很多人来这里随便转转看看,曾看到一家大小开心的拨弄陈列桌上的弹簧玩具,乐此不疲,一桌玩具都在上下颤动,也有很多人就是坐在玻璃屋顶下发发呆,上上网玩玩手机,座位旁边就有各型号的充电器。它更像是一个有艺术品陈列的都市生活场景。

 

有趣的是任何时间来都能看到人们在入口处摆好姿势笑嘻嘻的合影,就好像这里是魔幻世界的入口一般。有谁曾见过大家在太平洋百货门口合影呢?那也是在淮海路上呀,不然就说恒隆广场好了,到底有多少人会真的跟朋友一起笑哈哈的在恒隆广场大门口合影的?那也是上海有名的地标和奢侈品购物中心了。再不然就说说最近新开的环贸,非常美丽,内部空间开阔,但是大家只是走进走出,并没有什么人真的停下来四处观看然后开心的拍照片呢。

 

更别提卡地亚和路易威登了,这两位都分别占据一整栋流金溢彩的独栋建筑,就在K11左近,但可能商业气氛太硬了,除了瞟上两眼,看看橱窗,大部分人都视而不见的匆匆而过,几乎没什么人会在那里停留、驻足、观望、拍照。可是K11不同,门口处永远都有人开心的合影,以至于很难拍到入口的全景而不会拍到别人的。

 

有空的话,不妨来K11走走,特别是他们经常推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商业不是救世主,资本也不是,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然而有一个K11,至少它没有丑的令人绝望或是赤裸裸的令人厌倦。听说今年年底24小时营业的台湾诚品书店就会进驻K11,这真是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购物中心电影院了,现在多一些书店吧,如果巨鹿路上的渡口书店没有搬家就更好了。

 

 

作者:杰斯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