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树丛生的院子里,三三两两的散落着游人。初秋的天空特别的高而淡蓝,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透过疏落的枝干星星点点洒落到青苔上、水池上和随处蔓生的野草上。一条游廊,红漆剥落,颜色黯淡,被丛生的杂草簇拥着,几乎像是刚刚从某个蒲松龄的故事里蜿蜒出来。
时逢国庆长假,而且此处是成都的一个著名景点,然而这角落是个野草乐园,青苔将可以染指的地方全部染成深深浅浅的绿色,杂树又肆意蔓延枝干到四面八方,灌木蓬勃抽发的枝条愉快地充满了杂树和青苔之间的空间,最终这角落变得清凉、寂寥甚至有些遥远。一个老人和两个年青人坐在水泥池子斑驳的池沿,老人嗓音低沉几不可闻,他拨弄着怀中一把琵琶,间或停下来讲解几句,两个年青人神情严肃恭敬地听着,琵琶的声音清脆圆润。
顺着青苔蔓延的红砖小径走上几米便来到了阳光明亮的院子里,这里的树都挺的笔直,枝条也蔓延的合情合理,阳光得以倾泻而下,照亮树下喝茶的人们。青苔嫌这里太过明亮,根本不来。野草灌木全都规规矩矩的呆在地上小石头砌好的圈里。许多竹椅竹方凳石桌将一个大庭院填的满满当当,人们偕老带幼,跑来这里嗑瓜子、喝茶、聊天、晒太阳,或是亲亲热热的挤挨在一处说话,或者伸直双腿,摊开身体,惬意的晒太阳。虽然人很多又都在说笑着,但并不吵,人群散发的是一种舒适低沉的嗡嗡声。周围的环境感觉干净又有生机。一个人在这样的人群中就像一尾鱼在大海里,舒适自在的沉默着,东张西望的好奇着,触角自由自在的伸展开。
这里倒茶的茶师傅们有一些是年青的小和尚,一些是志愿者还有一些是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们都身着灰衣,看起来干净利落,远远的看到哪位茶客盖碗的盖子翻上来了立在碟子里,立刻就走近至一米的距离,站定,稳稳的举高手中的大铜壶,热水便从一米多长的细长弯曲的壶嘴中喷流进盖碗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很可能茶客还没有意识到,水便加好了。
茶资很亲民,按人头收费,毛峰之类一般都是25元每位,如果有特别好的普洱之类,大约是50元每位。当然没有街头茶馆便宜,然而这可是十一国庆长假期间的文殊院啊,整个成都市中心到哪里找这么敞亮干净树木葱郁人又一派悠闲散淡的地方?看看四周,十桌里倒有八桌是成都本地人。
院子里人都坐满了,晚到的只好四处张望,从竹子丛里这里那里拖出一两张没人坐的竹椅,再随便找个方凳,石头之类的权当桌子放茶碗。寺院里的猫一脸机警又施施然的穿过人群走入花草深处去了。虽说这里是寺庙,喝茶的院子和寺庙的正殿其实是隔开的。大家来,图的是这片地方的清净、自在和悠闲吧。
深夜时分再次路过文殊院,十分吃惊的发现红漆大门依旧开着,门口的灯笼也还亮着,隐隐的听到门后的树丛里传来叮咚的古筝声。走进一问,原来文殊院有晚茶,一直开放到夜里12点,而且有些晚上还有人来做笛子或古筝独奏。晚茶的茶资是50元每位,可是如果你去抽签抽三个有关佛教的问题并且答出了正确答案,那么茶资就立刻降到了25元每位。什么?你不知道答案,你可以当场用手机上网搜索,这简直就是送分呀,同学们!
大家热情高涨,在买茶的地方挤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议论答案上网搜索。竟然有好几个人看上去才刚刚20岁。那个胖小哥甚至在我身后探头看完我的题目后,慢条斯理的瓮声说道“我可以回答她的问题吗?我知道这题的答案诶。”
游廊里还亮着灯,一壁悬挂着数张碑帖,一边一溜儿疏落的放着几张长几。有那么一两个人跪坐在长几前,一丝不苟的在灯下用毛笔或誊写经书,或临摹游廊壁上悬挂着的碑帖。院里的师父告诉我这些碑帖和经书都是免费提供给大家誊写的。他们晚上自来,在长几上铺展开自己的笔墨纸砚,伴着一炷香,抄写好了又自离去。夜已深,抄经的人们陆续走了,橘黄的光晕里只有前人或敦厚或文秀的墨迹对着样子朴拙的长几。
初秋的夜,静谧、清凉又温柔。院子里大部分的灯都熄了,只亮了几盏地灯和游廊上的灯光。非常安静。天空在高高的树枝上,深蓝的,偶尔可见几朵云模糊的游过,几颗星闪烁。让人记忆起很久很久以前的夜晚,那只属于童年的,永远过去了的,一切都还非常疏朗安静的夜晚。
作者:杰斯李
成都文书院
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Photo by Yann Bigant
www.yannbigant.fr
转载请注明出处
味觉,视觉,思想,WE SPIRIT一直关注的
投稿邮箱:info@wespiri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