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最后一截楼梯,眼前呈现出一条黑暗中的走廊,只能影影绰绰看出浅黑的地方可能是扶手或栏杆,深黑的似乎是可以落脚的地面。于是小心翼翼的向前摸索着走去。身影划过的某个地方传来一声低沉的嗡,一盏灯亮了,灯光从顶倾泻而下,照亮一方仅供一人的空间,一帧巨大的显影在玻璃上的椭圆形照片从黑暗里悬空浮出,景象荒凉、寂静、干燥。对视几分钟后灯毫无预兆的灭了,于是一切迅速的沉回黑暗中,只有视网膜还残留着刚才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境。
湿版火棉胶摄影术由英国人发明,兴盛于1850年至1870年之间,是选用玻璃片作为载体,将火棉胶这种黏性液体与感光药品混合后用人工将之涂布在玻璃片上,再通过感光、曝光、显影、定影、水洗及弄干这一系列工序最终将影像在玻璃板上留存下来。影像在每一片这样的玻璃片子上可留存上百年。
湿版火棉胶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十分个人化。摄影师可完全决定从开始拍摄到最后成像的每一处细节,从片子的规格和尺寸,到药水的配方与比例,甚至将药水涂布在玻璃板上的手法也因人而异。因此成像后,药液在玻璃板上流动所产生的痕迹和渲染出的层次,颜色的色差及变化,处处都呈现出摄影师的个人风格。
原始的湿版火棉胶摄影所成像的玻璃片子尺寸并不大。骆丹最终将黑白底片放大到160厘米并定影在透明的亚克力上。一帧帧几乎与人同高的影像被悬空放置在黑暗中,当人们走近时,感应灯亮起,影像浮现,数分钟后灯光熄灭,一切重又隐入黑暗,仿佛是生命到来又离去的预演。
《何时离去》展出的影像拍摄于中国西北的一片旷野。这片旷野在亿万年的时间逐渐消蚀成这般模样:随处是风化的沙砾,粗粝的地表毫无植被,光秃秃的岩石形成的峭壁。这些景象逐一被捕捉在黑白底片上,然后黑白底片在显影药水的作用下在透明的亚克力上呈现出微微泛黄的色泽,药液在透明底板上的流动留下了仿佛潮汐一样的痕迹,一片沙地竟然令人有海洋的错觉,微微眩晕间又觉得是在观看日本浮世绘里的雪景,寂静而纯粹。
令人极其惊讶的是这些作品拍摄于2014年,陆续完成于2015年。完成时间如此“今日”的作品却呈现出亿万年的时间感。当人在黑暗中驻足于这些作品前,仿佛过去和未来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不再有明确的时间分野,同在此时此刻的空间中,干燥炙热的空气自彼处吹拂而来,人们聆听静寂之中自时间洪荒而来的风,既是亿万年之前也是一百年之后。何时离去的那个节点因而变得分外重要,它提示了生命的长度。
骆丹的另一作品系列《素歌》拍摄于2010年前后,同样的也呈现出这种既在彼时彼刻也在此时此刻,更有种自时间之外而来凝视此时此刻的感觉。作品素朴黯淡的调子和人物无言的凝视予人亦旧亦新的观感,极具特色的服饰、苍茫的环境令人遐想这一切是否都发生在数百年以前,然而人物颇具生命力的凝视,和眼神中那颇有现代感的神情又在隐隐提醒观者,莫非这一切就发生在身边,此时此刻?在疑问的生发和答案的寻找中,作品和观者发生了一场无言的交流。
骆丹,1968年出生在中国重庆。2013年获得第七届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 摄影类大奖;2011年,他又荣获候登科纪实摄影奖、并被评为大理国际摄影节的最佳新摄影师;他还曾因《北方,南方》系列作品获得连州国际摄影节的最佳艺术家金奖(2008);《素歌》系列作品之《素歌之二十五:敲钟的约翰》被收入Phaidon出版的《The Photography Book》(2015,第二版)中。目前骆丹在成都生活和工作。
* 影像资料来自画廊M97. http://www.m97gallery.com/
何时离去之一(2015年)
素歌之十二_和前英和女儿丰六花 石门登村 2010年
作者:杰斯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味觉,视觉,思想,WE SPIRIT一直关注的
投稿邮箱:info@wespirit.cn